南大周豪慎团队AEM:一种安全高效的基于液态锂基负极和金属有机框架隔膜的有机氧气电池

  • A+
▲第一作者:邓瀚; 通讯作者:周豪慎教授 ;通讯单位:南京大学、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筑波大学    

论文DOI:10.1002/aenm.201903953

背景介绍
锂氧气电池因具备极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被研究人员认为是有望应用于电动汽车的下一代储能电池系统。然而,其负极使用的金属锂具有低利用率和枝晶生长等问题,至今仍未有效解。发展基于联苯的液态负极是近年来储能电池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基于锂离子液体负极的相关研究目前仍然缺乏。另一方面,目前为止的研究中常用固态电解质来阻隔液态负极,但其本身的固有缺点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作为发生离子和电子交换的关键界面,目前对于离子传导膜和液态负极间界面的理解还十分匮乏。

本文亮点

  • 本文描述了一种安全,高功率和长寿命的基于锂离子的有机氧气电池。其使用锂联苯络合物的醚溶液作为液态负极,由双液相催化剂添加剂作为辅助的多孔碳材料作为氧气正极,并使用基于有机金属框架的薄膜作为电池隔膜。


  • 基于具有高离子和电子电导率的锂联苯的液态负极,以及有机金属框架薄膜所具有的独特腔体结构对离子的输运调控,有机氧气电池实现了高电流密度(4.0 A·g-1)下的长时间稳定循环(100次)。


  • 在循环后有机金属框架薄膜面向液态负极的一侧,观察到并研究了一种类固态电解质层(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推测了其形成机制,提出其对于液体负极的稳定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图文解析

▲ 图1. 联苯锂液体负极的制备及其电导率测试

将金属锂溶解于联苯的醚溶液得到深色的联苯锂液体负极(图1.a)。将水滴滴入液体负极中,未见明显气泡,反应温和,这表明联苯锂液体负极是一种安全的负极电极材料(图1.b)。通过EIS法和伏安法测得了整体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图1.c)。良好的电导性是其作为液体负极材料的基础。


▲ 图2. 常用固态电解质和金属有机框架薄膜的对比;评价制备的金属有机框架薄膜用于阻挡联苯锂液态负极效果的渗透实验


相较于常用固态电解质材料,金属有机框架薄膜作为隔膜材料具有离子传导性和阻挡大基团分子的基础上,还具有柔性以及良好的可操作性(图2.a)。制备的金属有机框架薄膜均匀致密(图2.b),在渗透实验中,通过电子照片以及FT-IR表征对比,证明金属有机框架薄膜能有效阻挡液体负极中活性物质联苯的穿梭。


▲ 图3. 有机氧气电池的电池构造及其倍率和循环的电化学性能


基于联苯锂液体负极,金属有机框架薄膜隔膜和双液相催化剂辅助的多孔碳氧气正极的电池结构如图3.a所示。受益于液体负极良好的离子和电子电导,以及金属有机框架薄膜独特腔体结构对于离子传输的调控,组装的有机氧气电池在保持了较低的过点位的情况下展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4A·g-1),以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100次充放电)。


▲ 图4. 对循环后金属有机框架隔膜上类SEI膜的系列表征及推测的膜组分


在循环后的金属有机框架隔膜上,我们观察到液体负极测生成了一个新的界面层。考虑到该界面一边连接离子传导介质,一边连接具有离子电导和电子电导的液体负极,我们认为提出该界面层是一个类固态电解质界面(SEI)。通过FT-IR和XPS等表征手段,我们推测出该界面层主要成分为Li2CO3, LiF, C–F物质和部分未溶解的联苯。


总结与展望
本工作成功构建了一种基于锂基液态负极和金属有机框架隔膜的有机氧气电池,并实现了高功率,长寿命,低过点位的稳定循环。观察并表征了一种基于液态负极的类SEI膜,并初步研究了其组分和形成机制。该工作不仅为锂基负极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更为基于联苯的液态负极提供了更深的理解。

课题组介绍
该文第一作者为邓瀚,目前在日本筑波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分别于2014年和2017年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锂-氧气电池的电解液调控及新型负极材料开发。周豪慎教授为通信作者。该课题组从事于锂/钠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锂硫电池和固态电池的研究和开发。在Nature Energy; Nature Catalysis; Joule; Energy Environment Sci.; JACS; Angew. Chem. Int. Ed.; Nature Commun.;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enm.201903953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