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电化学储能体系,具有钠来源广泛,资源丰富等特点,使其成为近年来电化学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正极材料作为电池系统中重要的一环,被广大科研者深入研究。其中P2型层状氧化物材料由于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和高的可逆容量,被认为是钠离子电池理想的正极材料。然而,在循环过程中,由于钠离子的脱出和嵌入,具有高效离子传输的P型结构极易发生转变,进而影响其电化学性能。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刘军教授等人详细总结了在循环过程中P2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可能发生的结构演变,并且通过比较不同成分材料的结构演变过程,提出利用调控钠离子分布来控制结构演变的策略,为P2型层状氧化物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图1. P2型层状氧化物循环过程中的结构演变示意图。 P2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在充电至高电压范围时,由于大量钠离子从晶格中脱出,结构向贫钠相O2相转变。这个相转变会带来约23.2%的体积变化,导致晶体出现裂缝,恶化其性能。同样是发生在高电压范围,当钠离子脱出的顺序较为均匀时,结构演变过程较为平缓,出现P2相与O2相的中间相(Z相:P2相和O2相的混合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体积变化。另外,当材料放电至低电压范围时,过量的钠离子嵌入材料晶格中,一些姜泰勒活性的元素参与反应,诱发姜泰勒效应,使得结构发生畸变,结构转变为P’2相。 图2. P2相转变为O2相。 图3. P2相转变为Z相。 图4. P2相转变为P’2相。 通过对不同材料的结构演变过程的比较,发现层间存在相同数量钠离子的时候,不同材料说处于的结构演变阶段是不相同的。作者认为结构中的钠离子的分布情况是决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在层间钠离子数量一定的前提下,具有均匀分布的钠离子的材料,对相变的抵抗力更强。而钠离子的分布情况以及脱出顺序,可以通过材料中的成分以及活性元素的化合价进行调控,进而控制其结构演变。 图5. (a)不同材料循环过程中的结构演变。(b,c)结构中剩余钠离子的分布情况图。 论文信息: Structural Evolution in P2-type Layered Oxide Cathode Materials for Sodium Ion Batteries Zhengbo Liu, Jun Liu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刘政波。 ChemNanoMat DOI: 10.1002/cnma.202100385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