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铁催化,不对称α-烷基化新领域!

  • A+
成果简介


通过 C(sp3)-H 官能化,直接实现对无环羰基与非活化烃的 α-烷基化,是一个既具有前景又充满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在尝试利用铁基催化剂实现对映选择性的情况下。四川大学冯小明团队成功地确定了一种强大的手性铁络合物,可用于 2-酰基咪唑与苄基、烯丙基烃以及非活化烷烃的氧化交叉偶联。该铁 N,N-二氧化物催化剂与氧化剂结合,表现出精确的不对称诱导(高达 99% ee)和良好的相容性,产率中等至良好(高达 88% 产率)。密度泛函理论 (DFT) 计算和机理实验为 C-C 键形成的本质和对映选择性的起源提供了理论支撑。
1
计算方法
所有的DFT计算采用 Gaussian 09 软件进行,几何优化计算采用 B3LYP-D3 理论水平进行,对于铁元素采用 SDD 有效核势基组,其他原子采用 6-31G(d,p) 基组。频率计算也在相同的理论水平进行。单点能量计算采用 M06L/Def2-TZVP、SMD(二氯乙烷)理论水平进行。对于氧化还原电位的计算,使用了 SHE=4.33。
结果与讨论
1. 反应条件开发
该研究以2-酰基咪唑作为烯醇化物前体,二叔丁基过氧化物(DTBP)作为氧化剂开始研究(见表1)。在Fe(OTf)2的存在下,N-甲基 2-酰基咪唑 1a' 在甲苯和1,2-二氯乙烷(DCE)的混合物中于80°C下进行CDC反应,生成3a'b(见表1,条目1,产率18%)。手性N,N-二氧化物与Fe(OTf)2的组合表明,配体主链的变化可以加速脱氢交叉偶联(CDC)反应(见表1,条目2-4),特别是使用L-哌可酸衍生的L-PiiPr2(3a'b,产率47%,ee 27%)。将空间位阻和疏水性金刚烷基引入配体L-PiPr2Ad苯胺单元的对位增加了对映选择性,但降低了产率(条目5;34% 产率和37% ee)。有趣的是,N-芳基取代的2-酰基咪唑(1a'和1a)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映选择性(见表1,条目6和7)。N 2,6-二甲基苯基的2-酰基咪唑1a与甲苯产生53% ee 的产物3ab(条目8)。
此外,当使用1,1,2-三氯乙烷(TCE)代替DCE进行反应时,观察到ee值(81% ee)显著改善(条目9)。在L-PiPr2Ad-Fe(OTf)2催化剂存在下,乙苯2a与2-酰基咪唑1a的烷基化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活性和立体控制性,这可能是由于更稳定的苄基,导致产物3aa的收率高达53%,dr高达7:3,且每种非对映体的对映选择性几乎相同(93% 和94% ee)(条目10)。通过增加溶剂和乙苯的量来降低2-酰基咪唑的浓度也有利于产率(条目11,产率60%)。添加10 mol% Na2SO4作为干燥剂,以帮助这种转变更具可重复性。Fe(OTf)3的效果稍差(条目12),而FeCl2则产生外消旋产物(条目13)。分批加入酰基咪唑进一步将产率提高至70%,同时保持非对映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条目14)。与四氧N,N-二氧化物配体相比,使用氮基齿Pybox-1和三齿Pybox 2以及经典Salen配体的反应性和立体选择性较差(条目15-17)。值得注意的是,产量损失主要是由于甲基化副产物4和与1,1,2-三氯乙烷交叉偶联产物5的形成。
表格1:反应条件优化
23
2. 底物范围
通过优化 CDC 方法的反应参数,该研究随后探索了乙苯与其他 2-酰基咪唑的反应(图1)。取代的 (咪唑-2-基)-2-苯基乙酮与乙苯成功偶联生成 3aa-3aj,每种非对映异构体的收率良好(52-85%),对映选择性高(79-99% ee)。不幸的是,由于乙苯和手性催化剂之间缺乏相互作用,dr 值很难控制。含有 2-萘甲基、苄基、甲基和环己基的 2-环咪唑与 α 位的乙苯进行 CDC 反应,形成烷基化产物(3ka-3na),具有中等至良好的收率(59-80%)和出色的对映选择性水平(87-95.5% ee),其中苄基 3la 的非对映选择性最好达到 9:1。
该研究使用 L-PiPr3 作为最佳配体探索了甲苯与代表性 2-酰基咪唑的偶联。这些偶联可以得到相应的二烷基取代的酰基咪唑(3ab-3pb),其产率适中,ee 值略有下降。最后,通过 2-酰基咪唑1a 与乙苯2a 的克级反应来探讨其实用性,并得到了可比较的结果。通过 X 射线晶体学分析确定主要非对映异构体 3aa 的绝对构型为 (2R,3S)。
4
图1. 2-酰基咪唑衍生物的反应范围
接下来该研究评估了选择性烷基化对于苄基烃和其他烃的普遍性(图2)。取代的乙苯衍生物与 2-酰基咪唑1a 进行交叉偶联,得到两种非对映体(3ac、3ad、3aj-3an),收率57-88%,ee 88-98%;和 2,3-二氢-1H茚、丙苯和枯烯进行反应,产率较低,但对映选择性良好(3ae-3ag,高达 99% ee)。
5
图2. 碳氢化合物衍生物的反应范围
3. 机理探索
该研究进行了机理实验,以捕获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中间体和催化物质(见图3b和3c)。当(2,2,6,6-四甲基哌啶-1-基)氧基(TEMPO)引入标准反应体系时(图3b),TEMPO以90%的产率捕获产物7A并分离出来,抑制了α-烷基化过程。通过ESI-MS分析检测到了烷烃-TEMPO偶联产物。当使用过量的Fe(OTf)3代替Fe(OTf)2/DTBP氧化体系时,可以检测到相关的捕获产物7A和8,但收率下降。
然而,在标准反应体系中添加DMPO(2,2-二甲基-3,4-二氢-2H-吡咯-1-氧化物)会导致产物混乱;通过与一当量Fe(OTf)3的氧化反应,鉴定出产物7B和酮衍生物7C(见图3c)。此外,分离出了少量的α-芳基偶联产物7D,而不是标准的α-烷基化产物3aa,其由乙苯的芳基产生(见图3d)。这些实验表明在偶联步骤中存在从Fe(III)→Fe(II)的单一电子转移(SET)过程,形成了铁-烯醇化物中间体和偶联相关的自由基。在1当量纯(2R,3R)-异构产物3aa存在下,甲基取代2-咪唑1m与乙苯的反应不受影响(见图3e),表明形成的产物对反应过程没有损害,并排除了产物作为辅助配体的可能性。16回收的3aa的光学活性没有变化,表明反应系统中没有通过烯醇化进一步发生差向异构化。
接下来,进行动力学同位素效应(KIE)实验来探讨速率决定步骤。使用乙苯/d10-乙苯混合物(见图3f,上)和仅使用乙苯2a或2a-d10的两个平行反应(见图3f,下)进行的竞争性KIE研究揭示了KIE值(kH/kD)分别为2.67和2.17。当d2-酰基咪唑1a-d2进入反应体系时,只有89%的1a-d,在5分钟后观察到2和55%的3aa-d1(见图3g),可能是由于烯醇化和质子化准备就绪,这表明烯醇化物中间体的形成不是CDC反应的速率决定步骤。
6
图3. 合成效用与机理研究的控制实验
DFT计算提供了2-酰基咪唑烯醇化物的构型稳定性信息(见图4a)。结果显示,Z型异构体比E型异构体更稳定,而N-芳基取代略微增强了两者之间的能量差异。此外,N-2,6-二甲基苯环与Z-烯醇化物平面之间的垂直排列减少了扭转应变,并可能在空间位阻方面有所贡献,有助于对映体控制。
在一系列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图4c描绘了一个合理的催化循环。首先,通过芬顿型反应,L-PiPr2Ad-Fe(OTf)2和DTBP生成L*-Fe(III)物质,同时生成tBuO-tBuO物质。从L*-Fe(II)到L*-Fe(III)的氧化可能很容易发生,因为计算出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随N,N'-二氧化物的配位而急剧下降(相对于SHE:[L*-Fe(III)(OTf)2/L*-Fe(II)(OTf)2] = -0.3 e.v. vs Fe(III)(OTf)2(H2O)4 /Fe(II)(OTf)2(H2O)4 = 1.4 e.v.)(详见SI 13)。2-酰基咪唑 (1a) 在tBuO-阴离子的帮助下进行去质子化和烯醇化,与铁物质配位后生成中间体A。配体到金属电荷转移 (LMCT) 过程 [L*-Fe(III)-烯醇化物] A ⇆ [L*-Fe(II)-α-酮烷基] A’ 可能发生。同时,叔丁氧基自由基 (tBuO−H: BDE = 105.7 ± 0.7 kcal/mol) 实现苄基CH键断裂 (PhCH2−H: BDE = 89.8 ± 0.6 kcal/mol),得到烷基。
7
图4. 提出的机理和DFT计算
此外,该研究还进行了 DFT 计算,以深入了解配合物 A 的电子特性(见图4c)。首先,A(A’)的基态被计算为六重态。其次,除铁中心外,α-碳原子上的自旋密度为0.34。这表明当烯醇化物与铁中心结合时,LMCT 过程发生,产生碳自由基物种 A',这与自由基捕获实验一致。第三,检查了取代基对碳自由基的影响。用 4-F-苯基(自旋群体 = 0.33)或 Me(自旋群体 = 0.3)取代烯醇化物的苯基不会改变 A' 的自由基特征(详细信息请参见 SI 13)。最后,还检查了 A' 和苄基自由基的反应(见图4d)。沿着接近 A' 的自由基,发现了范德墙中间体。与烯醇化物Re面(自由基)的自由基耦合比Si面的能量高1.1kcal/mol,是更有利的。这是由于 N,N-二氧化物配体的酰胺部分上的自由基和取代基之间的空间排斥所致。
结论展望
这项研究报告了一种通过脱氢交叉偶联实现的无环 2-酰基咪唑的不对称 α-烷基化的新方法。该研究采用了一种高效的催化平台(易获得且可调节的 N,N-二氧化物-Fe(OTf)2 催化剂)实现这 一反应。该方法能够激活苯甲基、烯丙基烃和非活化烷烃中多种惰性 C(sp3)–H 键,实现了显著的对映选择性(最高可达 99% ee)。这一研究提供了从基础材料出发,通过最小步骤和最小废物生成的优雅而直接的合成路径,用于制备光学活性化合物。机理研究表明,这一过程牵涉到手性铁物种和亚铁物种之间的自由基-自由基交叉偶联途径。
文献信息
Xu, N., Pu, M., Yu, H., Yang, G., Liu, X., & Feng, X. Iron‐Catalyzed Asymmetric α‐Alkylation of 2‐Acylimidazoles via Dehydrogenative Radical Cross‐Coupling with Alkanes. Angewandte Chemie, e202314256.
DOI:10.1002/ange.202314256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