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酶Q10

  • A+

辅酶Q(Coenzyme Q),又称泛醌(ubiquinone),属于脂溶性醌类化合物,人体中的泛醌,由于其侧链含有10个异戊二烯单位,因此又称为辅酶Q10。


辅酶Q10在人体内主要发挥两大类作用

1. 作为线粒体呼吸链的一部分,起到电子载体的作用,维持细胞的有氧呼吸

2. 血浆中的辅酶Q可作为抗氧化剂,有利于清除机体中的自由基


dy>

划重点|太长不看版

1.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内源性辅酶Q的合成通常能够满足需求,不需要额外补充

2.辅酶Q10的安全性极佳,日服用1200mg也未观察到明显的副作用,而推荐用量通常在每日150mg以内

3.患有心脏病的患者,补充辅酶Q10有益于延年益寿

4.患有辅酶Q10缺乏综合征的婴幼儿,通过补充外源辅酶Q10,可以缓解其严重的症状

总而言之,辅酶Q10补充剂对健康人而言意义不大,适用人群主要为心脏病患者,也有报道对部分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缓解作用。

辅酶Q10的生物合成

辅酶Q10的生物合成:

1. 侧链由乙酰辅酶A为原料合成,其合成与胆固醇拥有共同的中间产物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途径甲羟戊酸途径,生成类固醇、类萜的前体,辅酶Q合成的原料,焦磷酸法尼酯。该过程的关键酶为HMG-COA还原酶和焦磷酸法尼酯合酶

2. 主体以酪胺酸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4-羟基苯甲酸


3. 在聚异戊二烯-4-羟基苯甲酸酯转移酶的作用下,4-羟基苯甲酸与侧链相连,生成聚异戊二烯-4-羟基苯,随后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合成辅酶Q

辅酶Q10的部分作用机理

1.对于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以控制血脂,避免冠状动脉阻塞,服用辅酶Q10补充剂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增强疗效

他汀类药物作为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能够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但同时,由于辅酶Q与胆固醇的合成具有共同的中间产物,因此辅酶Q的合成会受到他汀类药物的抑制作用,辅酶Q缺乏会可能会导致肌无力,肌痛等一系列副作用,同时辅酶Q缺乏会使心肌缺血性损伤更加严重,因此服用他汀类药物时,辅以辅酶Q补充剂可以缓解其副作用。


 2.经过临床实验验证,辅酶Q可以加强β受体阻断剂的作用效果,美托洛尔与辅酶Q共同使用可以增强美托洛尔的药效,显著提高美托洛尔针对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率


 3.辅酶Q可以通过调控糖蛋白VI信号通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活化,这可以起到阻止血栓形成的作用,而血小板的过度活化本身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之一,因此辅酶Q本身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活化,达到延缓病程的目的


 4.外源性辅酶Q10可以缓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心肌缺血性损伤,在患有心肌病使得心肌内辅酶Q10水平较低时,心肌组织将从血浆中摄取外源性辅酶Q10


 5.在正常情况下,额外补充的辅酶Q10经小肠吸收入血,停留在血浆的脂蛋白中,起到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最终经肝脏代谢后,代谢产物由胆汁排出。实验证明,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中,几乎仅含有内源性辅酶Q,只有当组织细胞内缺乏辅酶Q时,组织才会从血浆中摄取辅酶Q。辅酶Q作为脂溶性大分子,生物相容性很差,吸收率仅2%~4%,出于经济上的考量,个人不建议健康人服用辅酶Q补充剂,维持氨基酸均衡摄入即可保证足量辅酶Q的从头合成


 6.神经组织中具有旺盛的代谢,线粒体损伤会直接导致神经元的死亡或病变,部分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与线粒体辅酶Q缺乏有关,额外的辅酶Q膳食补充剂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7.辅酶Q吸收困难,为了延长其在肠道的滞留时间以提高生物利用率,建议饭后服用。

总而言之,辅酶Q10补充剂对健康人而言意义不大,适用人群主要为心脏病患者,也有报道对部分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 蓝新平.评价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治疗对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5,12(09):40-41.

3. 牙甫礼,施译琳,李卿,马百会,王岩,陈彦球,杨燕.辅酶Q_(10)通过调控糖蛋白Ⅵ信号通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J].中国热带医学,2018,18(12):1181-1186.

4. 王炳皓,韦星,袁小闯,杨帅凯,苏巍巍,滕军放.辅酶Q10缺乏综合征[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01):138-140.

5. 陈金安,张传耀,许勤华,赵帅,尹泽亮,穆燕燕,李志强.辅酶Q10片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04):588-591.

6. Bor-Jen Lee M.D.a,b, Yi-Chia Huang Ph.D.a,c, Shu-Ju Chen Ph.D.d, Ping-Ting Lin Ph.D.a,c,* Coenzyme Q10 supplementation reduces oxidative stress and increases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utrition 28 (2012) 250–255

7. Hidaka T1, Fujii K, Funahashi I, Fukutomi N, Hosoe K. Safety assessment of coenzyme Q10 (CoQ10). Biofactors. 2008;32(1-4):199-208.

8. Hemmi N. Bhagavan & Raj K. Chopra Coenzyme Q10: Absorption, tissue uptake,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ISSN: 1071-5762 (Print) 1029-2470 (Online) Journal homepage: http://www.tandfonline.com/loi/ifra20

9. Zhang Y1, Aberg F, Appelkvist EL, Dallner G, Ernster L. Uptake of dietary coenzyme Q supplement is limited in rats. J Nutr. 1995 Mar;125(3):446-53.

10. Mikael Turunena,b, Jerker Olssonc, Gustav Dallnera,* Metabolism and function of coenzyme Q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660 (2004) 171–199 

撰稿人:陈威霖

排版人:马珍珍

审稿人:刘招佑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