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方文浩:Sn-Mn氧化物中协同作用促进负载Pt纳米粒子催化加氢性能实现高效转化乙酰丙酸

  • A+

第一作者:陆耀威

通讯作者:方文浩

通讯单位: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论文DOI10.1016/j.apcatb.2021.120746

01

全文速览



近日,云南大学化工学院方文浩课题组报道,通过调变复合氧化物载体组成并负载活性金属Pt,制备了Pt/SnxMn1Oy系列催化剂,实现了氧化物载体协同作用的调控,在较温和的反应条件下(120 °C2 MPa H2)将乙酰丙酸高效转化为γ-戊内酯。
02

背景介绍


将可再生、廉价易得的木质纤维素资源增值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品已取得广泛共识。γ-戊内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平台分子,被广泛用作燃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高质量溶剂和精细化工合成中间体等用途。乙酰丙酸可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中通过水解工艺制得,因此其催化选择加氢被认为是生产γ-戊内酯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但乙酰丙酸加氢反应包括加氢和脱水两步反应,路径较为复杂,可能生成中间体副产物,导致生产经济效益低。

据报道,同时具备路易斯酸性位点的金属加氢催化剂通常表现出良好的γ-戊内酯选择性[1]。负载Pt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活化H2C=O键的能力,目前用于乙酰丙酸加氢制γ-戊内酯的多相Pt催化体系仍十分有限,且大多数需要在高温高压反应条件下工作。这不仅会消耗过多的能量,还会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此外反应物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都较低[2]。因此,目前需要开发在温和反应条件下高效催化乙酰丙酸制γ-戊内酯的负载型Pt基多相催化剂。除活性金属之外,我们还研究了不同载体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对催化性能的提升[3]
03

本文亮点


我们首先采用原位红外光谱追踪催化反应进程,在线观测到在Pt/Sn0.8Mn1Oy催化剂上乙酰丙酸经历先加氢后脱水的反应路径。然后结合催化动力学数据与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CO化学吸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等表征技术,进行了构效关联的讨论,Pt/SnxMn1Oy催化本征转化频率与金属Pt位点以及载体路易斯酸量之间呈现火山型曲线关系。密度泛函计算研究了Pt/SnxMn1Oy催化剂上各基元反应的路径和能垒,进一步阐明了复合氧化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负载Pt粒子加氢性能的本质。
04

图文解析


图一:(a-g) Pt/SnxMn1Oy(x=0, 0.2, 0.5, 0.8, 1, 2, ∞)催化剂的Pt粒子的HR-TEM图及相应的粒径分布图

要点:图一使用HR-TEM技术观测Pt/SnxMn1Oy系列催化剂的形貌,纳米粒子是高度分散在载体表面的,暴露最多的为Pt (111)晶面。此外Pt粒径基本控制在1-4 nm范围内,平均粒径约为2.7 nm,由平均粒径推算的Pt分散度与由CO化学吸附直接测定的数值高度近似,在MnOySnOySnxMn1Oy三种氧化物上均能有效负载粒径可控的Pt纳米粒子。

图二:(a) Pt/Sn0.8Mn1Oy催化剂中Pt纳米粒子晶格条纹的明场STEM图;(b) HAADF-STEM图及内嵌相应的Pt的粒径分布图;(c-f) Pt/Sn0.8Mn1Oy催化剂的PtSnMn元素的彩色编码EDS图。

要点:我们通过明场STEMHAADF-STEM技术对Pt/Sn0.8Mn1Oy催化剂的微观形貌进行考察,Pt纳米粒子(约2.8 nm)均匀地分散在载体上,暴露最多的为Pt (111)晶面(图二)。EDS元素图表明SnMn信号均匀重叠,并清晰观察到Mn3O4(211)SnO2 (110)两个主晶面。活性数据结果表明,高度分散的金属Pt纳米粒子是乙酰丙酸加氢制γ-戊内酯的活性中心,SnxMn1Oy的协同作用对负载型Pt纳米粒子的催化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

图三:(A)典型Pt/SnxMn1Oy催化剂上乙酰丙酸加氢反应的时间曲线图。(B) Pt/Sn0.8Mn1Oy催化剂上乙酰丙酸原位加氢反应红外光谱图。

要点:首先,图三对几种Pt/SnxMn1Oy催化剂上乙酰丙酸的加氢反应路径进行考察,乙酰丙酸转化率在反应6 h内持续增加,同时作为唯一的中间体4-羟基戊酸缓慢地向反应产物γ-戊内酯转化。其次,原位反应观测到随着时间的增加,乙酰丙酸的C=OCOOH基团对应的谱带强度减弱,而γ-戊内酯和水是同时通过中间体4-羟基戊酸脱水后生成的。随着氢气流动,γ-戊内酯60 min后易从催化剂表面脱附,但乙酰丙酸的化学吸附较为稳定。

图四:(a) MnOy, (b) Sn0.2Mn1Oy,(c) Sn0.5Mn1Oy, (d) Sn0.8Mn1Oy,(e) Sn1Mn1Oy, (f) Sn2Mn1Oy(g) SnOy载体的(A)NH3-TPD谱图和(B)吡啶吸附红外光谱

要点:图四利用NH3-TPD和吡啶吸附红外光谱技术对SnxMn1Oy载体酸性位点性质进行表征,NH3-TPD结果表明,向MnOy加入Sn显著改变了酸性位点的分布和数量;具体地,Mn离子对应的强酸性位点迁移到高温区,酸量逐渐降低;然而Sn离子对应的中强酸性位点大致分布在温度相近的区域,酸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另外,有关载体中金属离子产生的总酸量也具有相同的趋势,在Sn0.8Mn1Oy载体上总酸量为最大值。吡啶吸附红外光谱观测到SnOy表面上有着丰富的Brønsted酸性位点;随着Sn的加入,SnxMn1Oy载体上的路易斯酸呈现出火山型近似趋势,而在Sn0.8Mn1Oy载体上,路易斯酸量达到最大值。NH3-TPD和吡啶吸附红外结果表明,所有载体的总酸量均以路易斯酸为主。因此,这些强路易斯酸性位点有利于促进中间体4-羟基戊酸脱水生成γ-戊内酯。

▲图五iTOF、表面Pt0物种百分比和吡啶红外光谱测定的载体路易斯酸量与Pt/SnxMn1Oy催化剂的Sn/Mn摩尔比的关系图

要点:根据实验和表征结果,我们讨论了催化剂的构效关联(图五),本征TOF值与Sn/Mn摩尔比之间可以构建出典型的火山型曲线,其反映了催化剂表面Pt原子的本征活性与载体中可调控的Sn-Mn相互作用的强烈依赖关系。此外,催化剂的表面Pt0物种(负责加氢)百分比和载体路易斯酸性位点(负责脱水)表现出与iTOF具有高度相似的趋势。这一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Pt0物种的数量和路易斯酸性位点是决定其本征活性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在恰如其分的组成下,SnxMn1Oy载体中Sn-Mn协同效应得以增强,Pt位点的活性才能达到最高。

图六(a)Pt9/Mn3O4;(b)Pt9/Sn0.8Mn1Oy催化剂上乙酰丙酸加氢反应势能分布图

要点:为了进一步阐明Sn0.8Mn1Oy氧化物对负载Pt纳米粒子催化性能的协同作用,我们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图六)。以Pt9/MnOyPt9/Sn0.8Mn1Oy为模型催化剂,在分子水平上阐明了乙酰丙酸加氢生成γ-戊内酯的可能反应机理。据报道,通过比较催化剂在吸附能、活化能和反应能上的差异,可以合理地探讨反应机理[4]。结果表明,乙酰丙酸在Pt9/Sn0.8Mn1Oy表面上的吸附能比Pt9/MnOy的弱得多,说明Sn加入到MnOy中是促进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另外,Sn加入到MnOy明显降低了乙酰丙酸加氢生成烷氧基中间体和4-羟基戊酸环脱水闭合两个步骤的反应能垒。由动力学实验可知,水的生成被认为是乙酰丙酸加氢制γ-戊内酯的速率决定步骤。因此,DFT证明了Sn0.8Mn1Oy氧化物中Sn-Mn的协同作用,其显著促进负载Pt纳米粒子上乙酰丙酸加氢生成γ-戊内酯,这与实验结果吻合。
05

总结展望


综上所述,SnxMn1Oy氧化物中的协同作用促进了Pt纳米粒子的催化加氢性能,从而高效选择性转化乙酰丙酸为γ-戊内酯。在MnOy中加入可控变量的Sn可有效调控SnxMn1Oy的路易斯酸性质,MnOySnOy之间的协同作用还增强了Pt-SnxMn1Oy的相互作用,从而稳定了大量的Pt0活性物种。原位催化反应表明乙酰丙酸经历了先加氢后脱水的反应路径。因此,其独特的催化性能可促进乙酰丙酸在Pt0上加氢和4-羟基戊酸在路易斯酸性位点上脱水生成γ-戊内酯的催化反应进程。此外,通过DFT理论计算说明了Sn加入到MnOy中是促进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乙酰丙酸加氢生成烷氧基中间体和脱水闭环是整个反应的关键步骤,Sn加入到MnOy显著降低了这两个步骤的反应能垒。该工作对于生物质选择加氢高效金属催化剂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ACS Catal., 5 (2015), 1882-1894.
[2] (i) Appl. Catal. B, 231(2018), 182-190. (ii) Appl. Catal.B, 298(2021), 120554. (iii) Appl. Catal. A, 550(2018), 77-89. (ⅳ) Front.Chem., 6(2018), 143.
[3]ACS Catal., 4(2014), 3045-3050.
[4] (i)ACS Catal., 7(2017), 215-228. (ii) Appl. Catal. B: Environ., 259(2019), 118076.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