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陆平课题组通过过渡金属催化共轭加成/捕获策略构建手性3-取代环丁烯

  • A+

    环丁烷骨架化合物因其环张力和空间构象显示出独特的化学反应性,是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重要合成砌块。代表性的四元环活性分子如:用于乙肝治疗研究的候选药物分子lobucavir,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上市药物mirogabalin,以及安定类的候选药物分子belaperidone等。近年来该领域吸引了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但对映选择性地合成四元环类化合物,适于进一步官能团化研究仍具有一定的挑战。近日复旦大学化学系陆平课题组,在Angew. Chem. Int. Ed.Angew. Chem. Int. Ed.2020, 59, 2750–2754)上报道了通过催化共轭加成/亲电试剂捕获策略,实现了高对映选择性3-取代环丁烯类化合物的合成

 

四元环类手性化合物的研究依然是有机合成的热点和难点,如2019年Lautens小组报道了铜催化烯烃分子内环化得到手性环丁醇,同年Ranjanbabu小组报道了钴催化取代烯烃和炔烃间的[2+2]环化得到手性环丁烯类化合物。陆平课题组的愿景是发展一种高效手性环丁烯的制备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官能团化和多取代环丁烷活性分子的合成。



(扫描或长按图中二维码,识别后直达防疫专区页面)


从简单易得的环丁烯酮底物出发,课题组利用过渡金属铜催化共轭加成,以氯磷酸酯作为亲电试剂对反应中间体进行捕获,得到了高对映选择性的3-取代环丁烯磷酸酯和3,3’-二取代环丁烯磷酸酯;同时从该类产物出发进行了相应的偶联研究,实现了后续官能团化。同时在环丁烯类产物的官能团化方面仍有较为广阔的研究空间,此前如2017年Marek课题组曾报道锆催化碳金属化制备多取代环丁烷化合物,2019年Buchwald课题组曾报道铜催化环丁烯氢胺化,结合课题组自身已有成果,未来将利用这些策略实现多取代手性环丁烷化合物活性分子合成。

 

该工作得到了复旦大学化学系、复旦大学引进人才启动基金、青年千人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772024, 21921003)的大力支持。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