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Chem. Int. Ed. | 直接芳基化缩聚合成的全受体聚合物同分异构体的性能差异

  • A+
引言

目前,相比于p-型聚合物半导体材料,n-型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的起步较晚,受限于合成难度较大,还存在空气中放置对水氧的稳定性的问题,因而发展缓慢。为了获得单一极性的n-型聚合物,受体-受体型或全受体型聚合物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然而,由于很多基于受体单元的锡或硼酸酯衍生物不稳定或难以合成,所以多种新型聚合物不能通过Stille偶联或者Suzuki偶联合成得到。直接芳基化缩聚虽然可以一定程度解决上述问题,但其往往需要反应的受体单元存在定向反应位点或活性基团。正是这些合成上存在的问题,大大限制了n-型聚合物材料发展。在今天的推送中,分享一项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的研究工作,题为: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miconducting Properties of Isomeric All-Acceptor Polymers Synthesized via Direct Arylation Polycondensation,该研究报道了以不含定向反应位点或活性基团的受体单元为原料,利用Pd/Cu共催化剂,通过直接芳基化缩聚(DArP)方法制备高分子量高性能的全受体聚合物。其通讯作者为东京工业大学的Tsuyoshi Michinobu教授。

成果简介
       相比于给体-受体型交叉偶联,受体单元间的偶联因反应活性偏低,所得全受体型聚合物分子量普遍偏小,从而会大大影响半导体性能。该文作者以NDI、TPD、Tz为受体单元,利用Pd/Cu共催化剂,通过直接芳基化缩聚方法制备高分子量的全受体聚合物。为了增大聚合物的分子量,作者对聚合条件不断优化,最终NDI-Tz和TPD-Br在Herrmann's Cat./CuI作用下,得到聚合物P1,其Mn为21.3 kg mol-1,TPD-Tz和NDI-Br在Pd2(dba)3/CuI作用下,得到聚合物P2,其Mn为58.4 kg mol-1。P1的分子量相对较小,是因为聚合单元NDI-Tz本身具有强吸电子特性,使其在聚合反应中活性较低。另外,两者最佳聚合条件中Pd[0]来源不同,这可能是因为不同催化剂对溴单体氧化加成效率的影响不一。通过单体和聚合物的1H NMR表征,可以发现,在聚合过程中,没有明显的β-取代或自身偶联等副反应发生。因两个聚合物只有Tz中N原子的朝向不同,所以P1和P2互为同分异构体。
图1. (a)常规DArP反应模式;(b)本文DArP反应模式;(c)聚合物P1和P2的合成路线

图2. NDI-Tz和TPD-Tz在CDCl3中常温1H NMR以及P1和P2在C2D2Cl4中高温1H NMR

     虽然P1和P2结构中只有Tz中N原子的朝向不同,但对其吸收、能级、分子堆积以及电荷传输性能产生了显著影响。通过吸收光谱发现,相比于P2,P1吸收峰明显红移,这主要是因为NDI单元与Tz单元在C-2/C-2’处相连比在C-5/C-5’处相连内部空间位阻要小,从而导致P1主链骨架更平面化,这也与DFT理论计算结果一致。通过CV测试发现,两聚合物的LUMO能级均低于–4.0 eV,这有利于制备空气和水氧稳定的n-型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

图3. P1和P2的吸收、能级以及DFT理论计算

       为了更好地研究N原子位置异构对聚合物电荷传输性能的影响,作者选择Mn约为20 kg mol-1的P1和P2作为活性层制备了TC/BG型OFETs器件。通过250 ℃热退火10 min处理活性层,两者均表现出最佳的单一n型传输特性。然而,有趣地是,在真空环境下,平面性好的P1的电子迁移率μe仅为0.06 cm2 V-1s-1,而结构扭转的P2电子迁移率μe却达到2.55 cm2 V-1 s-1。同时,得益于聚合物较低的LUMO能级,P2在空气环境下测得的电子迁移率μe也达到了1.87 cm2 V-1 s-1。另外,对P2在空气环境下的稳定性测试发现,虽然在第一个星期电子迁移率由1.87 cm2 V-1 s-1 降到1.01 cm2 V-1 s-1,但在之后的三个星期中电子迁移率基本保持不变,这主要归因于P2具有较低HOMO/LUMO能级。


表1. P1和P2的晶体管性能参数

      从UV/Vis吸收图谱、CV测试以及DFT理论计算结果来推测,具有更深能级和更平面化结构的P1应具有更优异的电荷传输性能,然而测试结果却恰恰相反。为了探究聚合物电荷传输性能差异明显的原因,作者对活性层形貌进行了深入研究。由2D-GIWAXS测试可以发现,P1表现为无定型态,倾向于face-on取向,而P2却表现出更高的结晶度,其相干长度远大于P1,同时倾向于edge-on取向,这是P2获得高电子迁移率的主要原因。AFM测试结果也表明P1表现为无定型结构,其RMS较小,而P2形貌则是明显的纳米纤维状,RMS也较大,这也印证了P2结晶度更高。

图4. 最优条件下,P1(a)和P2(b)的2D-GIWAXS图以及P1(c)和P2(d)的AFM高度图


小结

     总而言之,作者以不含定向反应位点或活性基团的受体单元为原料,利用Pd/Cu共催化剂,通过直接芳基化缩聚方法制备了高分子量的全受体聚合物P1和P2,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仅仅是结构中Tz的N原子朝向不同,但在吸收、能级、分子堆积以及电荷传输性能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由于经过热处理的P2薄膜具有更高的结晶度及优edge-on取向,骨架平面化更高的聚合物P1的电子迁移率反而低于骨架扭转的P2,这样不同寻常的结果也给我们提醒:活性层薄膜结晶程度的重要性要高于分子结构的平面性。该研究成果为未来设计合成n-型半导体聚合物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吴宝奇 ; 校稿:杨明群

Y. Wang, T. Hasegawa, H. Matsumoto, T. Michinobu,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1893-11902.

Link: https://doi.org/10.1002/anie.201904966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