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Chem. :石英晶体微天平探索金属表面手性识别新模式

  • A+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不同手性的化合物互成对映体,具有互为镜像而不能重合的空间构型,但往往表现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活性或毒性。因此,手性检测和分离对于研究和安全发挥手性分子的效能至关重要,其在材料、化学、生物学、药理学和农业等领域备受关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通过石英晶体谐振器的频率变化测量表面吸附变化,是一类灵敏度高且实惠便利的重要传感器。以往的QCM手性探测几乎全部依赖于电极表面分子功能识别层的设计。这种识别模式通常构建在特定的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缺乏通用性的识别效果。换言之,不同的手性分子需要设计不同的功能基或分子空间策略才能实现选择性吸附。更为严重的是,表面有机功能层易使电极表面发生谐振能量损耗,导致检测信号分析复杂化,分子层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也难以保障。

图1. 石英晶体微天平体系下基于手性金属面的手性选择性吸附。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的吉庆敏教授和刘伟教授等人突破QCM传统手性检测模式,直接利用电极金属的手性表面实现了对映异构体的高效识别(图1)。值得注意的是,该团队在前期工作中利用范德华力修正的密度泛函理论(DFT+vdW)方法,探索了金属台阶表面与对映异构体的界面耦合作用,理论预测了低成本高分离率的手性拆分剂 [J. Am. Chem. Soc. 2017, 139, 8167.]。

图 2. (a) 苯丙氨酸的QCM实时吸附频率变化,(i) L-苯丙氨酸,(ii) D-苯丙氨酸; (b) QCM吸附频率随苯丙氨酸对映体混合程度的变化。

在本工作中,该团队利用背向散射电子衍射技术(EBSD)确定了在QCM电极的金镀层上存在约35%的手性面。在QCM 0.62 ng/Hz的高精度传感下,作者测试了各种液相条件下诸多氨基酸(丝氨酸、苯丙氨酸、半胱氨酸)对映体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具有手性面的金表面对氨基酸分子具有显著的对映选择性。根据实时吸附行为的频率变化,作者发现该金表面明显倾向于选择D-型氨基酸(图2)。通过吸附模型分析也显示D-氨基酸的吸附强度要高于L-氨基酸,且不同氨基酸与金表面交互作用时差异显著。具体而言,吸附强度顺序为半胱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而对映选择性顺序为苯丙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以表面含量最多的手性面Au(324)和非手性面Au(223)为分析对象,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氨基酸在金属手性面上发生经典的三点接触 (一个N和两个O与Au原子形成化学键),并因构型不同而导致不同的构象应力和热稳定性差异(图3)。这些差异在非手性面上是无法实现的。该状态下的吸附测试,由于是直接利用金属表面,更便于实施脱吸附处理,以进行反复利用,并可实现重复的吸附选择效果。


图 3. (a) 手性面Au(324)和非手性面Au(223)的STM模拟图像。(b) 苯丙氨酸、丝氨酸和半胱氨酸在手性面Au(324)和非手性面Au(324)上的对映体吸附能。

该工作展现了利用金属手性表面检测手性分子的新模式,不仅避免了以往QCM检测的不利因素,也为构建对映选择性可控、检测与分离一体化、高效普适的检测体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论文信息:

Chiral Recognition on Bare Gold Surface by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Xiangyun Xiao, Chao Chen, Yehao Zhang, Huihui Kong, Rong An, Suang Li, Wei Liu, Qingmin Ji

文章第一作者是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肖翔云和博士生陈超。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110187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